2009-06-28来源:网络 资讯类别:麻将资讯
从麻将看国人文化心理
有人说,中国人不仅把长城造成了世界奇迹,而且把“长城”造在了八仙桌上。毛泽东也称麻将是中国继中医、《红楼梦》之后对世界的第三大贡献。发明于清末民初的麻将,如今已然占据了中国式娱乐的“国粹”地位,受欢迎程度大大盖过了其他两种传统博弈活动——象棋和围棋。好像只要有4个以上中国人的地方,就能找到麻将。胡适先生甚至把麻将搬到了美国,尽管先生对国民沉迷于麻将提出过呼吁,还认真计算过全民用于麻将的时间,可是还是违拗不过太太的麻将癖。法国汉学家伊丽莎白·巴比诺在《中国透视》一书里写道:“麻将文化,它的一套隐语,它的平均主义的驱动力,它令人眩晕的声音和手势,打麻将时品茶、饮酒和吸烟的气氛,这一切破除了命定的东西及人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麻将是一门社交活动,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社交形式。这里没有贵贱,没有尊卑,中国人也许只有坐上了麻将台,才真正的“六亲不认、人人平等”。麻将的社交功能还表现在“物以类聚”,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有了归属感就好比找到了“组织”,自然就有了“组织生活”——麻将。而这也正印证了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学说中的一个层次:爱与归属感。麻将是符合许多国人文化品味、生活习性的一种具有广泛参与度的游戏。正因为它的大众性,才成为老少皆宜、大众喜欢的一种娱乐形式。麻将也让许多国人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属于自己的乐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国人天生适合麻将,麻将天生适合国人吧。麻将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调动上家、掐住下家、盯住对家”是制胜法则,也是其内在魅力所在。所谓打麻将的功力和水平也是做人的技巧与艺术。下棋的时候,我们讲究走一步看三步,前瞻性的布局谋篇,是最后胜利的法宝。但是麻将的博弈,不是靠算计,而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相应对策,亦即审时度势、善于做人,是一种智者的博弈。在麻将桌上,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取相应对策,才是真正的赢家。做人方面的长处在麻将桌上总会得到相应的好处,比如说根据牌型和桌面上已打出的牌制定对策,能成大牌则成大牌,不能成大牌则成小牌,不能成小牌则阻止别人成牌;比如察言观色以判断别人手中的牌。当然人性的弱点也会带来损失,比如性贪者过于追求大牌反连小牌也成不了,胆小者不敢成大牌只是广种薄收,优柔寡断者因举棋不定而错失良机。一方小小麻将桌,仿佛成了人生大舞台。
小小的麻将桌,四人围坐,俨然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兵家的思想常常体现在麻将游戏中。如“调张”、“疑牌不打”、“隔巡”等都融入了兵家思想,至于在游戏中有“猜牌估张”等也无不体现了游戏者的斗智斗勇。此外有经验的麻坛高手大多心态平和,他的戒骄戒躁就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我们所谓手气问题,其实说的就是阴阳家的东西,说实话这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凡是玩过麻将游戏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它甚至是决定游戏成败的关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麻将起手每人13张,在公平的表面之下其实也蕴藏了很大的偶然性。起牌犹如投胎,有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落在贫穷之户,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无数逆境奋斗、最后成功的例子。这个道理就在麻将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起牌之后,不骄不馁,精心筹划,按牌理出牌,坚持不懈,终能赢牌;有时起牌虽好,得意急躁,忘乎所以,最终却不能和。这就是所谓命运始终在自己手上。
麻将犹如人生,每一次机遇都是有用的,关键是如何用好它。万饼条本没主次,三六九也无大小。“天生我材必有用”,同属芸芸众生,都可定夺成败。进牌出牌之间,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人生有很多机会,转瞬之间,抓住它,不是凭侥幸,靠的是才智、勇气和毅力。有人思虑过度,聪明反被聪明误;有人大智若愚,满不在乎反倒能潇洒人生。麻将的和法很多,就像人生成功的方法无数。审时度势、巧妙布局,不能认死理在一棵树上吊死,也不能好大喜功,贪大求多。和法也和最初起牌以及日后进牌有关,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利用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沉着应战,才能成功。所以说人生与麻将,如出一辙、殊途同归。
人们常将麻将类比官场
有人说,围棋是最聪明的人玩的游戏,但最聪明的人玩起麻将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在中国,一个人不可能因为极聪明就能成功,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会做人,这也就是情商的重要性。有人说,麻将只是靠运气没有什么竞技性和对抗性,但是这项能让最聪明的人也无可奈何的游戏,不就是最有魅力的大众游戏吗?如果想用西方那套分析归纳演绎的逻辑看中国麻将那是行不通的,一吃一碰顷刻间就把所有的逻辑撞得粉碎。
在中国,演戏的成分太少,我们称之为“不会做人”,是会被旁人瞧不起的;而演戏的成分太多,又称之为“太会做人”,也会招来猜忌。西方人工作归工作,家庭归家庭,工作关系和私人关系绝不混淆,他们在公共场所有礼貌、讲秩序、重形象、对人热情,但私人场所没有电话预约甚至不能进去,陌生人闯入可能会被开枪打死。
从麻将文化看国人就如管中窥豹。这种游戏背景下的社会形态就是以个人英雄主义和映射人性钩心斗角常驻其中,使人们难以和睦相处。不过在麻将中,人们把“赢牌”称为“和牌”(胡牌),或许就是希望大家在起起落落的输赢之间还是保留一团和气的良好氛围吧。麻将是现实社会的浓缩,因为复杂和难以预料,因为可以推倒重砌,在无休止的循环中,成为一幅生动的人间“浮世绘”。
【以上所议,并非对麻将这种游戏自身的褒贬,而是借用了一个视角对国人的文化心理所作的观察解析。至于社区邻里之间因为“搓麻将”而引发的是是非非,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
——北朝乐府民歌《紫骝马歌》
『大意:一根枝条成不了树,一棵树成不了树林。后人引用这两句诗,说明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善于团结人,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形势解》
『大意:大海不嫌弃任何水流,因此能成就它的大;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因此能成就它的高。这两句话说明,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不能计较细微小事,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高山一样的气度。』
日本人也迷麻将
中国是麻将的发源地,但世界上惟一一家麻将博物馆却坐落在日本。它位于东京郊区一个旅游胜地,徒步5分钟便是海水浴场,景色秀丽。中国驻日记者大多参观过这里。
麻将博物馆是由一个叫野口恭一郎的出版商出面筹办的。1999年11月建成后已有数万人慕名而来。博物馆共分两层,展示着收集来的1万多册中日欧美麻将书籍、麻将桌、麻将器具和形形色色的麻将牌。麻将博物馆将展览分成不同风格和种类的展台。按地域分,中国是麻将的发源地,日本有发达的麻将文化,美国曾爆发过麻将热,欧洲麻将则成为贵人的游艺。按主题分,有麻将与人类和平,麻将与印章,麻将与历史,麻将与书籍等,令人眼花缭乱。
麻将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名贵麻将牌。其中最珍贵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用过的宫廷麻将“五彩螺钿牌”。它一套两副,牌体稍大的为男牌,稍小的为女牌。所谓男女有别,即便是贝勒公主也不能同桌玩牌。“五彩螺钿牌”的贵重处在于每张牌背的图案均为极难雕刻的梅花图,要使螺钿牌背的图案一模一样,制作师非有鬼斧神工之力不可。另外,馆内收藏有一副20年代为梅兰芳特制的京剧麻将牌,风牌牌背以梅兰芳得意曲目“游龙戏凤”4字为图案。还有中国流传到美国的第一副麻将牌、法国制造的竹制牌、加拿大的石头牌等。有趣的是,欧美使用的麻将仍大多使用“八万”、“东风”、“发财”等汉字。为帮助不会汉语的人辨认,麻将牌的左上角分别标有阿拉伯数字或英文缩写。
麻将用具也不一而足。如中国清代的红木云石麻将桌椅,方桌方凳均使用云南高级红木制作,桌面是暗花纹大理石。该麻将桌被摆在二楼展厅入口处,显示了博物馆主人对其的珍爱。还有一副透视眼镜,看起来与平常眼镜无异,但与特殊麻将牌配套却可以把敌家的牌看得一清二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该博物馆甚至收藏了具备透视功能的隐型眼镜。有了它,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成为香港电影中的现代“赌王”。
关于麻将历史与文化的书籍是麻将博物馆最丰富的部分。比如1357年明太祖朱元璋敕造发行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1贯的纸币上有10束10枚文钱的图案,据说这就是麻将祖先“马吊”的起源。记者在参观时还看到一张1923年美国《纽约时报》上的麻将广告,某教会开了一个麻将学习班正招聘学员,每人学费10美元。看来当时学麻将还是高消费呢!
在堆积如山的麻将书籍中,有中国1920年刊印的《麻将扑克秘诀》,美国1923年出版的英文麻将规则,日本1926年出版的《麻将通》,甚至收入了中国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的《麻将大全》和1998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麻将比赛规则。麻将博物馆专门印刷中日英三种语言版本的中国麻将比赛规则书籍,冠名为“国际标准规则”。日本一些漫画家也不甘寂寞,专画麻将题材的漫画,销路倒也不错。毕竟日本有1000万麻将迷呢。
麻将博物馆除了收藏麻将,还大力推广所谓麻将文化。博物馆定期出版有关麻将的文化书籍,从今年1月起还出版了麻将会报季刊,并生产了麻将点心、麻将清酒、麻将茶具等各种纪念品。以野口恭一郎为首的麻将爱好者还不时赴中国各地访问,探访麻将渊源,切磋麻将技艺。虽然建立麻将博物馆耗资巨大,但这些“麻迷”们似乎乐此不疲。